沙田数字报

2020年01月07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入雪域高原我镇援藏老师将优质教学送到藏区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07  查看次数:607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贫先扶智,在扶贫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行动中,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奔走在一线,这其中便有东莞教育人的身影。

        他们中有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带去一束光;有人从一个支教点到另一个支教点,主动延迟自己的归期。不仅如此,还有一批东莞教育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新疆和西藏支教,致力于把东莞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去边疆……

        在教育帮扶行动中,东莞教育对口帮扶地包括西藏林芝、新疆图市、四川甘孜、云南昭通、广东韶关。我镇作为东莞对口帮扶包括西藏林芝、新疆图市、云南昭通、广东韶关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以全镇之力做好帮扶工作,并取得实效。在教育帮扶行动中,我镇择优选择优秀教师代表,为对口帮扶地区输送优质师资力量。

        2019年8月,我镇教育管理中心人事干部兼信息技术教研员赵迅和沙田实验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朱江两位老师肩负教育对口帮扶西藏林芝重任,远赴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任教,他们在林芝构建智慧校园,将优质教学送到藏区。

 

融入雪域高原

我镇援藏老师将优质教学送到藏区

        2019年8月,来自沙田教育管理中心的人事干部兼信息技术教研员赵迅和沙田实验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朱江来到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从山清水秀的岭南腹地,到寒冷广袤的西藏高原,头晕、缺氧、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等高原反应让他们一度害怕自己无法坚持下去;然而,当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淳朴纯真的眼神,他们又有了咬牙挺下去的动力。半年过去,他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高原的生活,也越来越爱林芝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

1人担起10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在林芝构建智慧校园

        从无到有,1个人承担起林芝八一中学1000名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来到西藏半个月后出现高原反应,一口气甚至说不完一句完整的话;学校虽然设备先进,奈何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智慧校园如何开展是个挑战……做了20年教育工作者的赵迅老师,抱着“想出去看看”的心态来到西藏林芝,摆在面前的难题却不小。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援藏干部人才常说的一句话。五个月过去,赵迅老师努力和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相融合,不仅在教学方面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借助筹建“智慧校园”的舞台大展身手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朗。

        “我来之前以为西藏这边是比较贫穷落后的,来了以后发现在国家和其他省市的支持下,这里的信息化设计理念、以及各种教学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赵迅老师说,“其实主要就是缺人,缺会合理使用这些设备的人,真的呼吁年轻老师能够来到这里。”

        高端的教学一体机每个课室都有,老师们却只把它当做幻灯片的投影屏幕使用;专为推动西藏教育现代化而推广的“珠峰旗云”教育平台里有很多国家级优秀资源,许多老师却还不会注册……谈起刚来到八一中学了解到学校有很多先进设备却没有好好利用时,赵迅老师直呼“太可惜了!学校信息化的理念整体来看超过了很多普通学校,但就是缺人才,太可惜了!”

        正因为如此,这批援藏教师,就是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整合办法带到西藏去,让当地的教学硬件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我们这次援藏的主题就是筹建‘智慧校园’,我想把我们沙田实验中学翻转课堂、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带到林芝来。”

        当提及自己负责的信息技术课,“以前这门课是没有老师教的,到信息课的时候就给小孩子一人分配一台电脑,他们就在那里坐着或者自己玩自己的,没有方向。”赵迅担任全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课程老师后,将课本内容重新规划整理进行授课,得到学生们很好的反馈。

        “有学生下课以后跟我说,‘老师,以前我在电脑课上不知道要干什么就知道玩,现在我学习到这些东西了,我觉得对我的生活、对我以后人生都很有用’,听到他们这样说让我很感恩,因为我感觉到很有成就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了。”

        八一中学的老师们也在赵迅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珠峰旗云”教育平台辅助自己的教学,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科室的老师“孤军奋战”,“有了国家级的资源,他们不仅工作量能够减少很多,教学质量也会提高。”三年的援藏计划刚刚起步,虽然“智慧校园”的筹建仍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赵迅相信逐渐和当地磨合之后,一定会有好的成果呈现。

入藏“破冰”

牵手林芝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缺氧、干燥、紫外线强,这是通往雪域高原的必经的考验。由恶劣的天气环境引起肠胃炎,暑假那会在刚刚入藏的朱江身上是常有的事。决心要到西藏支教的时候起,他心里就已经做好的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但事实上,比外在气候更难应对的,是融入这片雪域高原。朱江说,从硬件方面来说,当地的教学设施配备是十分现代化的,问题主要在于老师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研氛围。“刚去到林芝,当地的老师对我们的教学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你去指导,别人还不一定认可你。这是我们工作的难度所在。”

        例如,从沿海带来的集体备课经验,要求教师经常在集中的时间、统一的地点开展教研,也就会打破原有的工作状态。一些老师甚至直言,让支教团“不要搞那么多事儿”,有的在教师会议上就当面提出异议。

        说到这里朱江笑了,夹杂着一点尴尬。“我们理解他们也不容易,毕竟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是很辛苦的。”朱江解释,像这类的老师通常也是当地较有资历的,教学能力相对不错的,正因为如此,也更容易产生不必改革创新的保守思想。

        万事不破不立,如何“破冰”陈旧观念,相互达成共识,也成为一个迫切的工作。要想真正将优质教学方式方法带入藏区,朱江的策略是先融入这个大集体,在工作当中逐渐向老师们展示自身的教学优势。

        开学时,朱江所带的班级与邻班相比原本还差几分,学期中成绩就已基本上持平,“甚至某些部分有所超越。”朱江说,与此同时,为学校提出任何方案之前,都经过充分调研,确保能真实改进问题,不给老师增添不必要的负担。与个别老师还耐心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老师突破固有思维。如今5个月时间过去,那些反对的声音已渐渐平息,支教团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对于朱江和支教团成员来说,搞好本校的教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走入基层,到林芝市其他县区学校去送课送教研,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经过近几个月交流,朱江也了解到了这些地区的教学困难。如朗县一所学校全校仅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多是藏牧民的孩子。“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根本谈不上集体备课,连个互相商量的老师也没有,也没有很好的资料。教学处在一个完全没有教研的状态中。”这也使得当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

        随着几个月来交往的深入,当地的老师跟支教团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实现了教学资料的共享。要更有效地解决根本问题,朱江与支教团提出了一道方案——采用视频会议、线上交流的方式,与让林芝八一中学的集体备课同步开展。“目前,我们已经把方案做出来了,接下来一年我们就要在两校之间落实这一做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半年时间里,包括他在内的支教团成员将林芝的老师参与“教学比武”,以赛促练,手把手地带教老师做教学设计,对施教过程及效果进行全面地指导,均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他说,希望当地教师真正成长起来,即使支教团离开,这里也还能留下一支队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沙田镇虎门港宣教文体局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路虎科技 电话:400-839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