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义沙村梁阿姨的家,一股浓郁的粽子香扑鼻而来。院子里,一张大桌稳稳地放在中间,桌子上摆满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叶、糯米、绿豆、猪肉、鸭蛋黄、莞草,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场美味的诞生。
“我们都是按照爸妈以前教的方法包粽子,这就是最传统的沙田味道。”梁阿姨笑着说。每年端午节前,她都会喊上几家亲戚,一起在家包粽子,大家一边忙碌,一边拉家常,感情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而最地道的沙田粽子也在这份温馨中诞生。
传承:
几代人的粽子记忆
谈及如今包粽子材料的变化,梁阿姨感慨道:“现在包粽子的材料比我小时候丰富很多。以前,我们都是用香蕉叶来包粽子,而且肉很少,鸭蛋黄更是难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包粽子也省事了很多。”不过,为了延续传统的味道,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是不能省略。“因为这是给自己人吃的,很多功夫不能偷懒。”梁阿姨认真地说。
就拿粽子里面的绿豆来说,梁阿姨都是亲自去市场挑选,买回家后,用石磨将绿豆的表皮磨掉后,再上锅蒸一下。蒸好后的绿豆还要在锅上炒制,炒时候要加糖和蒜头。“这些材料准备都是我妈妈手把手教的,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梁阿姨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原来普通的绿豆变成金黄的豆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手艺:
包粽子的传统技艺
“包粽子其实很简单的。”梁阿姨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演示。只见她迅速将两块粽子叶叠好,折成一个漏斗状,依次加入糯米、绿豆、猪肉、鸭蛋黄,再放上一层绿豆和糯米,然后用粽子叶紧紧裹住,最后用莞草熟练地绑好。眨眼间,一个新鲜饱满的粽子就呈现在眼前。
包好的粽子被整齐地放入锅中,随着水温的升高,锅里开始咕嘟咕嘟地沸腾起来,一股专属粽子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院子,仿佛在诉说着端午的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梁阿姨将刚煮好的粽子放在妈妈跟前,就如小时候妈妈将粽子放在她身前那样。那一刻,记忆中的味道在不经意中完成了传承,这份传承,不仅是对美食的延续,更是对家庭、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